关于求职的结果及人生选择上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

在又拒掉一个高薪 offer 后,决定坐下来讲讲自己求职的这点事。

求职其实开始得很早。四五月份室友就着急忙慌地开始准备面试某为,并催促着我去投简历,各种给我灌输他的理论。驾不住他说,花了半个小时写了第一份简历,发送给了某个 HR。这份粗糙的简历后来被人看上,过了三面,等了两个月止于“没有名额指标”。过去很久以后,又来找过我,但工作基本已定,也没有打算去做算法,就给拒绝了。

后来,在某无忧平台添了份简历,觉得不能白费这力气,便随手申请了一个标着“3-5万月薪”的岗位。投完简历便约我过去面试,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公共交通,和他们首席架构师相谈甚欢,也是缘分。再后来,参加了一次他们的技术交流会,和老总们吃了个晚饭,这个工作 offer 就莫名其妙地收到了。高薪,媲美他们搞 AI 的薪资,这家公司给的待遇应该是对标某为。

开局便是巅峰。之后也多多少少投过一些公司,也有一些公司看着简历寻过来。公司有大有小,行业各种各样。要么是地点不合适,要么是薪资过少,要么就是行业不喜欢,基本上都拒绝了。想来还是上面这两家给的多,但后来我依旧把他们给拒了。

最终选择的居然是一家听朋友说起过的公司,看到他们开始了校招,有个岗位貌似有点意思,便提交了申请。第二天收到了他们部门人的电话,聊的挺好,同时也很实诚地告诉我薪资并不十分吸引。等到过了一个多月,他们来北京办宣讲会,现场面了两次,便收到了offer。跨行,并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,但是这家公司出产招牌产品的部门。

流水账般讲这些,并没有打算详细分析选择的依据,倒是想聊聊求职这期间见到、想到的一些事。

关于学位。PhD 作为地表最高学位,在大众心中有“崇高”的地位,但在职业薪资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。薪资待遇取决于所处的行业,普通人只可顺势而为。围城内外,各有各的苦。

关于家庭。在中国,读书确实是一个跨越阶层最好的途径。但这种跨越也是有天花板。身边这些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同学们,在职业选择上都得考虑地理位置,购房压力等现实问题。房地产作为主要的支柱产业真的是厉害,多少人为了它而尽全家所有。谈及“北上”,多少人被这高耸入云的房价劝退。所幸家父家母奋斗一生。

关于伴侣。有一个愿意与你一起规划未来的人,是幸运的。

最后发现,人去选择大部分是因为每个选项都不完美,人过的好那基本是运气好。